高蛋白新選擇系列(一) 今天你吃魚了沒之常見切片魚


最近聽一位倡導健康飲食的朋友提及,當他跟身邊的人提醒要多吃富含蛋白質食物時,竟然有很多人不知道魚肉也是蛋白質的來源之一,讓他感到相當驚訝。其實現代人飲食說多元也很多元,說挑食也真的算挑食,大概除了小學生在學校吃營養午餐真的每一種食材都有機會吃到以外(但還是會避開牛肉,一方面價格問題,另一方面因為宗教或各種因素不吃牛的人口算相對多數),我們日常要吃到營養均衡真的是不容易。今天藥師媽咪就來跟大家聊幾種我們平常的食用魚,特別是吃的時候可能你還真不知道它的原貌,也就是切片魚。


ⓞ 切片魚


切片魚並不是專有名詞,也不是單指某種魚類,而是一種約定俗成叫慣了的說法,因為切片魚通常都算是比較大型的魚種,一般家庭買一尾回家可能要吃半年(開玩笑的),所以除非有特殊需求,不然通常都會為一般顧客處理好,將魚切成單片狀銷售,方便一般家庭使用。無論是超市、傳統市場、購買食材的網站…,都可以看到切片魚的類別。通常可以買到的切片魚有:土魠魚、海鱺魚、旗魚、鮭魚、比目魚等。


※土魠魚


土魠魚的正式名稱是康氏馬加鰆,在臺灣通常會被稱為稱馬加魚或稱𩵚魠魚,體長可達240公分,棲息在沿岸水質混濁的海域,會進行迴游,屬肉食性。臺灣海峽也是產區之一,因此台灣西岸的漁港像台中跟台南均可捕獲,本島以外的澎湖冬天所捕到的最為出名。肉美刺少,含高蛋白質、低脂肪、礦物質、鈣、磷、鐵等,是閩南、臺灣地區喜食的魚類,尤其土托魚羹更是有名的小吃。


※海鱺魚


海鱺科魚種分布於印度洋北部沿岸、東至澳大利亞、北至朝鮮、日本及大西洋熱帶海區以及中國沿海等。在台灣澎湖和越南常有人養殖。體長可達長達2公尺,重68公斤。每年3至5月為主要捕獲季節,盛漁期在清明節前後。海鱺營養價值相當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 EPA、DHA及維生素E等多樣養分,其中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能清除人體中不好的油脂,多吃海鱺可以促進小孩子腦細胞及眼細胞的成長,更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等現代化疾病,海鱺全身有60﹪以上的部位可供食用,而且口感不同:魚腹肉柔軟而且含脂量豐富,適合燒烤或蒸食,背肉及尾肉有彈 性且沒有刺,可作為魚柳,煎炒都美味,魚皮含有豐富的膠質,最適合涼拌、下巴細嫩,燉起來口感令人難忘,另外海鱺肝、魚腸、魚卵都可作出獨特的美食。包括頭部、魚皮、內藏等皆可完全利用製成佳餚,更重要的是他本身的美味,極適合各式的料理。


※旗魚


旗魚科也稱馬林魚或槍魚,廣泛分布於熱帶與亞熱帶之海域,普通體長約二公尺,一般在120~190公分左右,最大體長可達4.5公尺以上,每年冬天是白肉旗魚盛產的季節。旗魚含豐富維生素B6以及菸鹼酸,低脂高蛋白,想吃減脂餐的人會選擇跟雞肉搭配。在臺灣經常做成生魚片、魚羹、魚丸或魚鬆等。


※鮭魚


鮭魚有時音譯(粵語發音)為三文魚,是人類經常食用的數種鮭形目鮭科鮭亞科輻鰭魚的通稱,其中「帝王鮭」的叫法源自阿拉斯加方言,因為其體長可達150公分(59英寸),是所有太平洋鮭中體型最大。鮭魚是具有高商業價值的常見食用魚之一,除了漁業捕撈外,在世界各地皆有養殖。鮭魚肉含有高蛋白質、omega-3脂肪酸及維他命D,被視為有益的食物。此外,膽固醇含量也比較高,達每100克肉就有214微克的膽固醇。鮭魚肉一般呈橙色或深紅色(如紅鮭)也有很多白肉的品種,野生鮭靠蝦子等甲殼類維生,魚肉才會呈現橘紅色。鮭魚的食法有多種,在日本最初只用於熟食,烤鮭魚是家常菜。日本人還會把鮭魚頭製成鹽燒鮭魚等菜式;歐美會以熱或冷煙燻方式製作煙燻鮭魚,或把鮭魚製成罐頭以便儲存。北歐地區亦有醃製鮭魚。此外,挪威爲了開拓日本的鮭魚市場,發明了鮭魚壽司和刺身。


※比目魚


比目魚是可食用的經濟魚類,多為海產,棲息於熱帶到寒帶中等深度的大陸架海域,少數生活在淡水中。長有雙眼的一側身體為背面,顏色較深;另一側為腹面,顏色較淺。過去很多人會把鱈魚跟比目魚搞混,而真正屬於鱈形目的鱈魚只有大西洋鱈魚、太平洋鱈魚、格陵蘭鱈魚,以前被稱為「鱈魚」的其實就是大比目魚或鱸形目的圓鱈。比目魚中除了大量的蛋白質還有豐富的礦物質,以鎂和磷的比例最高,當然DHA、EPA,這類抗發炎的omega-3也不少。一般煎或蒸都能吃到其綿密細緻的肉質。


最後附上衛服部提供的每日飲食指南手冊,讓大家小小檢測一下每天的營養是否有均衡哦!


圖片來源:臺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 延伸閱讀:健康與益生菌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