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冬至剛過,跟中秋烤肉一樣,這幾年受廠商和廣告影響,大人小孩都知道到了冬至就要吃湯圓,至於要吃什麼湯圓、為什麼要吃湯圓,卻幾乎很少人能答得出來,更別說實際上冬至代表的意義了,今天藥師媽咪就來跟大家談談冬至,好好的認識一下這個節氣吧!
ⓞ 一年的最後一個節氣:冬至
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用來指導農事之曆法曆注,二十四節氣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之位置。一年劃分了二十四節氣,其命名則命名反映了季節和氣候的變化,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在春秋兩季各有一日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將每年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即太極圖中四象的太陰、長至、冬至)。也就是說至日是一年中白晝最短之日,北半球冬至一般都在西曆12月21日或12月22日,農曆用冬至所在月來定義十一月。
在冬至時刻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冬至日亦是北半球(北回歸線以北)一年之中白晝最短,日影最長之一日,北極圈呈永夜狀態,南極圈呈極晝狀態。冬至之後陽光直射位置開始向北移動,北半球白晝時數日漸增長,正午太陽高度也日漸升高,日影逐漸縮短。冬至雖然是北半球理論上吸收太陽熱量最少的一段時間,但因為地球土壤跟海洋釋放熱量會有時間延遲,大部分情況下最冷的時期不是冬至前後,而是發生在冬至之後,比如說大寒,根據中華民國中央氣象局統計,最冷的月份是1月,之後是2月,接下來才是12月。
ⓞ冬至的習俗
冬至日北半球黑夜最長而白晝最短,故又稱「長至」或「短至」,因此亦有「長至節」、「短至節」等節日。冬至日的前夜則稱為「冬至夜」。也稱為「一陽節」。也有「喜冬」、「賀冬」、「秤冬」之稱。冬至日是數九寒天的第一日,俗諺「冬至交九」,從冬至日開始即進入「數九天」,以九日為一九,九九八十一日後遂寒冬過去,稱為九九數盡,民間因而有「九九消寒圖」記錄數九過程。
而古時冬至節氣是計算二十四節氣的起點,亦是歲之計算起訖點。因冬至節以往是僅次於新年的重要節日,應節習俗繁多,且民眾會大肆飲食慶祝,所以又俗稱「亞歲」、「肥冬」,在民間也廣泛流傳著「冬至大如年」、「冬至大似年」、「大冬如大年」、「冬肥年瘦」/「肥冬瘦年」的俗諺。冬至節亦會舉行敬老尊師的儀式節令,分別稱為「履長節」和「豆腐節」。
ⓞ 冬至拜拜吃什麼
冬至,臺灣古稱「冬節」,民間首重祭祖,分為家中奉祀的祖先公媽,與各地宗親祖厝、宗廟所舉行的隆重莊嚴的三獻禮,稱為「祭祖祠」或「進祖」。禮成後則設宴款待,臺灣稱為「食祖」。冬節時,主婦會在清早便開始「浮圓仔」、「炊菜包」,拜完神佛後,便開始祭拜祖先。祭畢後,全家團圓著,食用冬節圓(就是湯圓)、菜包,寓意添一歲。為了賀節與酬神,人們會在下元與冬節期間,請戲班演出「冬節戲」,臺灣日治時期的冬節戲多為「亂彈戲」,臺灣戰後時期則多為「歌仔戲」。
※湯圓
在臺灣,冬至的湯圓被稱為「冬節圓」或「圓仔」。圓仔有分甜鹹、大小之分。用於祭祀的紅白兩色的小圓仔與如雞蛋大小般的「圓仔母」兩色各六。圓仔母通常包花生餡或芝麻餡及糖料。冬節前夕,全家人一齊將糯米糰搓挲成大大小小的圓粒,稱為「公孫父子圓」。人們在祭祀完畢後,一起食用,稱為「添歲」。小孩會將「圓仔丁」黏糊於門扉、窗戶、車窗、桌、櫃、畜欄、牲窩、水井或器物等處,犒勞窗牖神及家具神等守護神一年辛勞,稱為「餉耗」。糊黏圓仔丁在傳統習俗中亦有祈求「出好丁」之意,為祈禱新婦生子之寓意(古時指是男子)。待圓仔丁乾燥後可以藉由圓仔的膨脹或塌陷來預卜生育之兆,給孩子們食用,亦有保佑發育健康,添新歲。
不知道各位今年有沒有吃到什麼奇特口味的湯圓呢?藥師媽咪奉勸大家,無論是小湯圓還是包餡湯圓,因為糯米製品會比較難消化,千萬不要一口氣吃太多,以免你的腸胃到了夜晚還要加班,若擔心造成腸胃的負擔,不妨來一包淳軒真益生菌-金順暢系列,針對國人腸道保健所研發,以NCFM+HN019為主要菌種,搭配台灣本土的AB-Kefir,共生發酵完整保存益生菌代謝產物,全新「益菌三角」配方,是最新一代益生菌的選擇,對於預防腹瀉、便秘或胃脹氣的狀況都能提供改善,更有助減緩乳糖不耐症的症狀,是您居家健康的必備良品。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委會二十四節氣之冬至 及 維基百科冬至篇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