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antibiotics)的發現,在過去傳染病盛行的時代是一大利器,不但使細菌無法繼續傳播,也使得人類因感染而造成的死亡率下降。抗生素,顧名思義,是具有消滅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長之作用,用於治療微生物感染疾病的藥物,不同種類的抗生素,只對不同的細菌有效,並不是對所有種類的細菌都有效果,同時若是黴菌或病毒的感染,使用抗生素也是沒效的喔!所以不可以胡亂使用,必須針對不同的細菌對症下藥,然而,現在卻有許多人對抗生素產生相當大的依賴性與迷思,甚至認為抗生素就是消炎藥,造成不理智的濫用,而不斷濫用的結果就是造成目前全球共同存在的一大危機,具有抗藥性的超級細菌越來越多了,這是我們不得不審慎面對的一道課題,今天,藥師媽咪就來跟大家聊聊抗生素的大小事吧!
ⓞ 什麼是抗生素
抗生素是一種可以抑制細菌生長或殺滅細菌的藥物,人類發現的第一種抗生素,就是我們熟知的盤尼西林(penicillin),是英國微生物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於1928年偶然發現的,但當時並沒有提出有效成分和分析化學結構。他從被黴菌汙染的葡萄球菌培養皿中,觀察到黴菌附近的細菌都無法生長,因此推測黴菌中可能有殺菌的物質。直到1939年,牛津大學的佛洛里和柴恩想開發能治療細菌感染的藥物,才在取得菌株後,成功萃取出盤尼西林,弗萊明、佛洛里與柴恩因此於1945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另外,人類合成的第一種抗生素是磺胺藥,1932~1933年間德國病理與細菌學家格哈德·多馬克發現其具有體內抗菌活性,他因此獲得193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會造成人類感染的來源有細菌、病毒、黴菌與寄生蟲等,而抗生素主要是針對細菌導致的感染,非細菌所造成的感染是無法藉由抗生素來治療的,只有在細菌感染所造成的發炎,才能藉由抗生素來治療消炎,並非所有的發炎都可以用抗生素來當作消炎藥。
ⓞ 什麼是抗藥性
在正式進入主題之前,先來聊聊為什麼抗生素不能隨便濫用,主要就是因為濫用會產生抗藥性的細菌,那什麼是抗藥性呢?因為要對抗不同細菌的感染,人類努力地發現或合成各種不同種類的抗生素,但細菌因為在物競天擇的定律之下,發生突變演化,在療程中存活下來的細菌,往往會藉由各種不同的機制來保護細菌本身,好讓自己對該抗生素產生抵抗力,變成強勢菌種,從此以後,這些經過突變演化的細菌就再也不怕該種抗生素,這種細菌自己發展出來的自保措施,就是所謂的「抗藥性」。細菌發展抗藥性的速度,遠比人類發明新抗生素的速度快得多,那些當初沒被殺滅而存活下來的細菌,便成為所有抗生素都無法殺滅,具有抗藥性的超級細菌。
ⓞ 服用抗生素的注意事項
目前抗生素的劑型常見的有藥丸、膠囊、水劑及針劑,藥丸及膠囊必須整粒吞服;而水劑是為方便兒童服食,服食前須將藥粉加入開水調和搖勻使用。一般抗生素都建議於飯前服用,以利吸收,但若是服用後腸胃不適,則可改為飯後服用,同時,抗生素應遵照醫生指示,按時服完整個療程為止,在服藥期間,即使病情好轉,也不可擅自停藥,否則可能使細菌產生抗藥性或病況復發。
服用抗生素,要定時定量,直至吃完為止,在血液中維持一定的藥量,才能有效的將細菌消滅。過程中如果忘記服藥,應立即補服所忘記的劑量,然後依照下一次的指定時間再吃藥。但如果想起時已經差不多到下一次的服藥時間,則毋須再補服,而是依據時間服食下一個劑量,切勿一次服用雙倍藥量。不可擅自增加或減少抗生素的藥量,否則可能會導致中毒或影響療效。服藥期間多喝開水,有些口服抗生素屬於膠囊劑型,若未併服足夠的開水易沾黏在食道,因而造成食道傷害。有些抗生素會與牛奶、鈣、鎂、鋁、鐵等離子結合而失去藥效,故應避免與牛乳或奶類製品、制酸劑及含鈣、鐵質高的食物一起服用。
服用抗生素常見的輕微副作用有紅疹、搔癢、胃腸不適、腹瀉,並不須要因此而立即停藥,但是若出現全身性皮疹過敏或症狀嚴重或持續數日時,則應立即停藥並回診看醫生。
ⓞ 益生菌舒緩抗生素引起的腹瀉
許多人都有因為使用抗生素而產生腹瀉等腸道不適的經驗,這時候藥師媽咪建議您在療程中及完成後,可以適度補充益生菌來舒緩這些情況,幫助腸道恢復正常的菌叢生態,舒緩不適,一來可以提高遵醫囑性,二來可以盡快幫助腸道恢復健康,擺脫服藥過程中的諸多不舒服,讓療程可以順利完成,降低抗藥性菌種的產生,但要注意,若在抗生素服用期間,抗生素與益生菌的服用間隔需大於2小時,因為益生菌是活菌,一樣會受到抗生素的影響。
淳軒真益生菌-金順暢系列
淳軒真益生菌-金順暢系列,是專門針對腸道問題所研發的配方,以NCFM+HN019為主要菌種,搭配台灣本土的AB-Kefir,共生發酵完整保存益生菌代謝產物,全新「益菌三角」配方,是最新一代益生菌的選擇,為您的健康打底,是您居家健康的必備良品,與您益起守護摯愛。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