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古代醫學觀點來看如何應對2021新冠肺炎

嚴峻的肺炎疫情,三級警戒的發佈,持續到了現在,加上各級學校的停課,家中寶貝都待在家中停課不停學,這波疫情確實徹底改變了你我的生活,大家宅在家,自律地自主封城,減少社交群聚,口罩不離身,勤洗手噴酒精,維持社交距離,降低移動軌跡,這都是為了防堵病毒散播的一些必要手段,外在的防疫措施大家努力確實執行,那身體內在的防疫呢?我們從中醫的觀點切入,一起來了解吧!


中醫認為新冠肺炎,這類傳染性、流行性疾病屬於「時行」、「天行時疫」、「疫病」、「疫癘」、「疫」、「瘟疫」的範疇,為感受外邪疫毒所致。《黃帝內經》:「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溫病條辦》:「疫者,癘氣流行,多兼穢濁。」自古以來,中醫藥在救治瘟疫中累積豐富經驗,並將疫病依季節、氣候、地域等特徵分成風、寒、暑、濕、燥、火六邪。

傳染疾病屬於中醫的疫病範疇,瘟疫的紀錄最早出現在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的《素問·本能病篇》:「厥陰不退位,即大風早舉,時雨不降,濕令不化,民病瘟疫。」另外《呂氏春秋》中也記載:「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古時候的中醫們,雖然還不知道病毒細菌等病原體的存在,但他們已然發現,傳染疾病好發在某些天候異常濕氣增生的季節。同時,《素問·本病論》:「民病瘟疫早發,咽嗌乃乾,四肢滿,肢節皆痛。」已經出現瘟疫症狀的描述,包括呼吸道及全身的症狀。進一步對疫情造成的死傷描述則是出現在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在他著作的《傷寒論》:「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

一直到了明朝崇禎年間,醫家吳又可更進一步觀察到,造成大規模流行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跟以往醫書描寫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邪氣不同,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傳染的「異氣」(瘴癘之氣)造成的疾病,在他著作的《瘟疫論》:「瘟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異氣所感。」而且,他更觀察到,這種異氣是經由口鼻進入人體,不是氣候因素造成,是肉眼看不見的,會在任何季節傳染,而且透過「自天受」(空氣)或「傳染受」(接觸傳染)而感染,同時他也認為,不同物種的動物有不同的傳染源,相當符合現在傳染病學的觀念。

《素問·刺法論》:「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大意可以延伸為當身體免疫力足夠,就不用擔心外來的感染,而《素問·評熱病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也提到身體之所以會發病,正是由於體內的正氣虛弱所致,對應到現今的疫情,不正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瘟疫,病毒這外邪之氣,趁著身體免疫力不足的狀況下,由口鼻而進入到人體進而引起相關的濕熱毒瘀等症狀,進而影響到五臟六腑。


ⓞ 中醫針對肺炎的四大對策

中醫針對肺炎的治療策略,從預防到調理,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 首重調節免疫,預防感染的發生

《黃帝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是說當體內正氣,即免疫力充足,便可無懼外邪,即使發生感染,也不致演變成重症危及性命,所以調節免疫力,提高對病毒的抵抗力便成了第一要務,預防勝於治療,第一步先將自身正氣強化,自然就不懼外邪近身了。

2. 發病時治則為祛邪兼扶正

《黃帝內經》:「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當體內正氣虛弱不足,外在邪氣就有機可趁,正消邪長,便導致後續疾病的發生,若不幸感染,用藥便會以祛邪為主要目的,治則便以清熱解毒增強免疫力為主。

3. 避免病況惡化以減輕發炎優先

當外邪侵入人體後,病毒不斷複製,有時會引發免疫系統失控,也就是免疫細胞除了攻擊外來的病原體,也攻擊體內正常的細胞,演變成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造成病況更加惡化,這時就不可以再過度使用扶正補氣的中藥,反之要用減輕發炎的中藥來治療,舒緩體內過度強盛的免疫情形。

4. 恢復期以扶正為主要關鍵

在中醫的觀點,恢復期因為感染過後,體力透支不足,所以會採用一些益氣養陰活血的中藥調理,使體力及身體功能逐漸恢復。


ⓞ 免疫系統就像翹翹板 訴求中庸之道

1是我們身體的防衛機制,是面對外來病原的第一道防線,當人體遭遇外來病原體的侵入攻擊時,第一時間身體便會啟動先天免疫對抗外來物,在中醫臨床上,常使用補養氣血的中藥來扶正祛邪並調節免疫,然而,中醫訴求中庸之道,免疫太過與不及都不好,免疫力不足固然容易感染,但當免疫過盛,造成感染後的細胞激素風暴或是一些自體免疫疾病,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這也不是一個好現象,免疫系統其實就像翹翹板,如何尋求一個平衡是首要之道,所以也不可一味地過度追求提升免疫力,《黃帝內經》:「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免疫力平衡即可,中醫講求陰陽平衡,過與不及都不好,中庸平衡才是最完美的狀態,建議平時可以從食療著手,也應該注意要有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尤其是蔬果類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抗氧化成分,對免疫系統的防禦機制多有裨益。


調節免疫 益生菌不可少

對於免疫調節,目前市面上許多的保健食品具有這樣的功效,其中益生菌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產品,更是許多人愛不釋手的基礎保健,不管是現代西醫研究的腸-肺軸線,或是中醫理論的「肺與大腸相表裡」,我們已知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許多免疫細胞都存在於腸道中,所謂治標先治本,將根本的腸道照顧好,身體的免疫力自然可以獲得適度的調節,而腸道環境要好,就必須仰賴適度攝取益生菌,讓好菌成為腸道中強勢的菌種,壞菌自然就沒有機會作亂,腸道細菌叢生態平衡,這樣身體就朝健康又更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囉!攝取益生菌之外,也不要忽略要食用益生菌的食物-益生元,提供益生菌足夠的食物,讓益生菌可以順利在腸道中定殖存活,最後,還有一個重點,後生元,這些益生菌的代謝產物,舉凡維生素、多醣體、酵素都是後生元的範疇,同時,也正是這些小分子的後生元,直接被人體吸收,進而調節人體的生理作用,幫助激活並維持益生菌在體內的作用,兼具益生元、益生菌、後生元,才是最完整的益生菌配方,才能在非常時期給您及全家人最全方位的守護!


ⓞ 延伸閱讀:健康與益生菌


ⓞ  參考資料:

(1) 張永華、孟意琳:中西結合共戰新冠肺炎。浙江中西醫結合雜誌 2020;30(3):177-8。

(2) Buchillet, D.,  Climate, Environment and Epidemic Febrile Diseases: A View from Chinese Medicine, in -Ecological Dimension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Southeast Asia, S. Morand, et al., Editors. 2015, Springer Singapore: Singapore. P.9-25.

(3) Yen, H.-R., et 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COVID-19:An Overview. In submission.

(4) 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新型冠狀病毒病中醫臨床分期治療指引,衛生福利部,Editor. 2020,衛生福利部:台北市,中華民國。

(5) 蘇奕彰: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醫防治建議(中醫藥專業版)。臺中:台灣中醫病理學醫學會,2020。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