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口腔癌 首要戒除嚼檳榔 口腔檢測不可免


聽說最近有一則網路傳聞在「老人群組」間頗為流傳,大概就是說如果原本有嗜吃檳榔的人,只要戒掉嚼檳榔的習慣,就不會得到口腔癌,也不用特別去安排口腔篩檢。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哦!衛服部還因此特別發文闢謠(戒了檳榔就不用作口腔篩檢?),提醒不管是戒除或還沒戒除吃檳榔的民眾,一定要提早戒除並檢查以防止身體產生病變。我們今天就來認識一下檳榔和口腔癌的關係吧!


ⓞ 認識檳榔


檳榔原產於馬來西亞,分布區域涵蓋亞洲斯里蘭卡、泰國、印度等熱帶地區、東非及大洋洲。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認定檳榔是第一類致癌物。檳榔具有生物鹼,其成分主要是檳榔鹼和檳榔次鹼,檳榔果實含有濃縮單寧(原花青素),此原花青素尚未證實具有抗老化「自由基」的作用,咀嚼果實有些微成癮性,萃取物已證實有抗抑鬱效果。檳榔吃後會面紅耳赤,如醉酒一般。檳榔鹼曾被用來治療寄生蟲(絛蟲、鉤蟲、蛔蟲、蟯蟲、薑片蟲等),但具有致癌性。


台灣漢人與台灣原住民都有嚼食檳榔的歷史。檳榔在原住民社會有重要的文化和宗教意義,用在作送禮、招待客人、情人信物、宗教儀式等等,通常和荖花、荖葉、石灰一同食用。臺灣人咀嚼檳榔的風氣非常盛行,曾被戲稱為「台灣口香糖」,保守估計臺灣嗜嚼檳榔的人口每年花費於檳榔超過千億新台幣。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2017年的統計資料,檳榔是台灣種植面積最大的果品,面積廣達4萬2661公頃,是排名第二的香蕉的2.5倍,佔果品總種植面積的23%,年產量達10萬2165公噸。種植檳榔對台灣的山坡地水土保持造成危害,而臺灣傳統的檳榔食用方法,如添加石灰等,也將嚼食檳榔的致癌性加強。


ⓞ 認識口腔癌



口腔癌為發生在口腔部位之惡性腫瘤的總稱,90%屬於鱗狀細胞癌,口腔包括的部位有唇、頰黏膜(唇和臉頰的內襯)、牙齒、舌頭下方的口腔底部、前三分之二的舌頭、口腔頂部的前面部分(硬顎)、牙齦以及臼齒後方的小區域。台灣地區口腔癌好發的部位是舌頭及頰黏膜。口腔癌、口咽癌及下咽癌為台灣男性惡性腫瘤發生率的第4位,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每年超過8千位民眾罹患口腔癌,其中9成是男性,好發年齡多集中在40-70歲之間。


口腔癌的成因有可能是嚼食檳榔、吸菸、喝酒;蛀牙、不當的假牙;不良的口腔衛生或長期營養不良。口腔癌通常好發於45歲以上,但也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且以男性居多。


口腔癌常見症狀有:口腔內部或周圍有腫脹、硬塊、脫皮落屑、或是顏色改變;嘴唇或口腔有長期不癒合的口腔黏膜潰瘍(持續超過二週以上);口腔內或附近發生不明原因麻木感、疼痛或觸痛;口腔內不明原因出血;口腔黏膜出現白斑或紅斑;舌頭活動度受阻;頸部有不明原因腫塊;牙關緊閉,張口困難;吞嚥或咀嚼時感到困難或疼痛;牙齦腫脹造成假牙固定不良或不適;拔牙傷口持續不癒合等。


ⓞ 定期做口腔黏膜檢查,遠離口腔癌威脅


口腔黏膜檢查是由醫生目視或觸診口腔黏膜,看有沒有疑似癌前病變或癌症的病兆,不會疼痛,也沒有副作用。口腔黏膜檢查的目的,除早期找到口腔癌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出癌前病變,並予以適當治療,從而阻斷癌症的發生。所以千萬不要聽信謠言,誤以為只要戒除嚼檳榔的習慣就不用再去檢查了哦!


圖片及資料來源: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口腔癌防治


ⓞ 延伸閱讀:健康與益生菌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