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古老智慧結晶 認識煎煮中藥和服用常識



中藥,是中國人古老的智慧結晶,也是許多人喜愛的治療方式,不同於西藥,中藥的藥物劑型最常見為粉末,也就是所謂的科學中藥,科學中藥以「古方」為本,「今法」為用,經過藥材抽驗、提煉、過濾、濃縮、乾燥、粉碎、過篩、調合賦型等製成「濃縮散」,或稱為「濃縮藥粉」、「濃縮藥劑」。另外較為特別的是水煎藥,是指每味藥材在使用之前,依照各別屬性給予適當的炮製加強療效或降低毒性,醫師再依照每位病患的病情,透過中醫理論診斷,擬定治法,配伍出適當的藥方,再將藥材煎煮成可服用的藥汁。還有一種是丸劑,是將藥品的細粉與稀釋劑、粘合劑等賦形劑調和均勻,以適當方法製成球狀或類球狀的製劑,供口服使用。今天藥師媽咪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水煎藥,當我們在家中自行煎煮時要注意些什麼呢?

在正式進入主題之前,對於上述的三種劑型,有個通則先提供給大家參考,所謂「湯者,盪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緩也,作成圓粒也,不能速去病,舒緩而治之也。」水煎劑是治療大病、重症的首選,因為水藥的濃度高、吸收快、效果強;散者,類似目前所使用的科學中藥,是治療急病用的;如果是需要長期服用調理體質的中藥,就可以考慮使用丸劑。但這是就通則而論,臨床使用上還是要依照醫師的處方來用藥。



中藥的煎煮方法

首先煎藥器具的選擇,建議以砂鍋為優先選擇,其次陶瓷、搪瓷或不銹鋼鍋,忌用鐵器、銅器、鋁器、錫器及鉛器等金屬容器作為煎煮的器具,中藥材煎煮前一般無需清洗,如果藥材中有殘留的泥沙,建議用水迅速漂洗,不要浸泡清洗,在煎煮前,可先用常溫或溫水浸泡藥材20-30分鐘,但一些需要特殊處理的藥物如麝香、阿膠則不必浸泡,針對火候,開始時先用急火煮沸後,改用微火繼續煎煮;一般藥材煎煮30-40分鐘,感冒藥約20-30分鐘,補養藥或藥膳煎煮時間則較久些,約50分鐘。至於煎藥的方法,一帖藥需煎兩回,分為第一煎及第二煎,將兩次煮好的藥汁混合均勻後,再分次服用,第一煎大約用冷水蓋過藥面二橫指煎煮成一碗,第二煎則再用冷水蓋過藥面二橫指煎煮成八分滿。

入藥方法包括:先煎、後下、包煎、另煎、剝開、壓碎、烊化與沖服。

1. 先煎

先煎的藥材需較長的時間煎煮,包含礦物類、動物骨骼及貝殼類藥材如牡蠣、磁石、珍珠母。另外部分峻猛具毒性的中藥如附子、烏頭亦需先煎,降低其毒性。

2. 後下

後下的藥材其成分容易因長時間煎煮而減少,多為具揮發油為主成分之芳香類藥材如薄荷、木香,約煎煮完成起鍋前10分鐘再投入一起煎煮。

3. 包煎

包煎的藥材較細且輕,同時易因煎煮而糊化的藥材如:蒲黃、滑石、紫蘇子、車前子,煎煮時宜用紗布包裹。

4. 另煎

另煎的貴重藥材如人參、西洋蔘,與其他藥材分開煎煮,以免煎出的成分被其他藥渣吸附。

5. 撥開

剝開的藥材外皮較厚如紅棗,成分不易被煎出,在煎煮之前,建議先剝開。

6. 壓碎

壓碎的藥材如桃仁、豆蔻、茯苓、杜仲,會先行將藥材搗碎,茯苓和杜仲是片狀的,在煎煮前加以剝碎即可。

7. 烊化

烊化的膠質類藥材如鹿角膠、阿膠及龜鹿二仙膠,將藥材先打碎,再投入已煎好的藥汁,利用藥汁熱度溶化後服用。

8. 沖服

沖服的貴重藥材如川七、肉桂、天麻等,劑量較小,不宜與其他藥物一起煎煮,則研粉服用。當藥煎煮完成,再以藥汁配合這些藥粉一起服用。



中藥的服藥常識

中藥一般用量為一天一帖藥,分早、晚或三餐各服一次;其他則視病情需要,再依處方另行增減,藥液宜在飯後一小時溫熱服用,滋補藥物則建議在飯前服用,對胃腸刺激藥物宜在飯後服用,瀉下及驅蟲藥物則在空腹服用,安神藥物在睡前服用。另外若同時期有服用西藥,應與中藥間隔一個小時以上服用,服用中藥期間,避免食用生冷及油膩食物,以免影響藥物吸收,尚未煎煮的藥材應放置在乾燥陰涼處或冰箱中冷藏,以免氧化、發黴、蟲蛀或變質,尚未服用的藥液,請放置在冰箱冷藏保存,待飲用前再隔水加熱後服用,但請盡快服用完畢,避免久存發生變質而不能飲用。


ⓞ 延伸閱讀:健康與益生菌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