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西醫雙觀點看平衡免疫系統的重要性

新冠肺炎的爆發,我們在當中不難發現有很多人都是無症狀的感染者,也不是所有的患者表現出來的感染症狀都一樣,除了常見的發燒,還有腹瀉、味覺異常、嗅覺異常,這時免疫力低下的人或免疫力較差的老年人,就比較容易演變成重症,所以這時候大家就又對免疫力開始關注起來,但到底該怎麼做才是正確提升免疫力的方法呢?而且免疫系統是一把雙面刃,過猶不及都會對身體造成損害,該怎麼拿捏恰到好處,中庸之道真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深奧的學問。


中醫免疫學概念

黃帝內經》有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中醫所謂的正氣,便是人體的的免疫系統,只要身體的正氣充足,外來的邪氣就不容易侵犯干擾人體,五臟六腑便能夠有正常的生理代謝,具有抵抗外邪以及促進自我修復的能力。同時,正氣可進一步區分為元氣、營氣及衛氣,元氣相當於先天,遺傳自父母的免疫力,而營、衛二氣則主要是後天,透過脾胃運化食物精微所生成,其中衛氣更是專責保衛及抵抗外邪的第一線防禦,中醫所提的免疫,除了先天的遺傳,更需要靠後天的營養運化來協同,透過正常均衡的營養補充,是強化後天免疫的基本要件,同時中醫理論的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主運化,運指轉運輸送,化即消化吸收,脾臟能將飲食之物轉化為精微物質,並將之轉輸全身各臟腑,換言之,脾專責就是消化吸收和運輸營養物質,同時,脾臟亦能化生氣、血、津液以滋養全身,所以相生相成,顧好脾胃攝取足夠的營養,才能強化體內正氣,無懼外邪的侵擾。


ⓞ 西醫免疫學基礎

人體免疫系統由三個不同的防線所組成,皮膚、呼吸道和黏膜這些器官是第一道防線,對感染形成直接的隔離屏障。免疫系統其實就像是身體的自衛隊,能幫助身體辨認外來的病原體,一旦病原體突破了第一道防線,身體便啟動第一波的先天免疫反應,先天免疫反應由化學物質和細胞組成,任何異物入侵人體即迅速發出警告,並開始攻擊外來的入侵物。但當先天免疫也無法完全消滅入侵的外來病原體時,人體就會啟動第二波的後天免疫反應,也就是適應性免疫反應,即產生稱為抗體的細胞和蛋白質來接續對抗病原體,但這些物質的產生需要幾天或幾周的時間才能產生,重要的是,後天免疫只能針對特定的病原體,如針對流感的抗體細胞不會對新冠狀病毒或其他細菌病原體產生反應。在大多數的感染中,大部分的外來病原體最終會觸發適應性免疫,所以便研發出一種技術方法可以幫助人體戰勝外來病原體感染,那就是接種疫苗,對人體接種目標病原體,不論是活的或死的微生物,或微生物的一部分,即可幫助人體對目標病原體留下免疫記憶,讓免疫系統能正確辨識出之後接觸到真正入侵到體內的病原體,進而能快速地啟動免疫反應,將感染的狀況控制下來,減少演變成重症的機率。


ⓞ 免疫功能下降的警訊

面對目前嚴峻的肺炎疫情,預防的第一關鍵就是遠離感染源,但是病毒是那麼地細微,讓人不易感覺到,更不知道何時會出現在我們身邊,這時調節平衡自身免疫力,強化身體保護力,抵抗病毒入侵身體就是第一要務,但要如何感知自己的免疫狀況呢?當身體出現容易疲勞,睡眠品質差,消化不良,精神萎靡,這些都是免疫力下降的警訊,同時,女性朋友有個更容易檢視出自己的免疫力是否足夠的指標,如果在月經來臨前容易頭痛,嘴破,常常發生感冒疲勞的經前症候群症狀,代表自身的免疫力是處於較低下的狀態。

現代人的外在誘惑繁多,長期熬夜加上睡眠不足,飲食講求速食精緻,都會造成體內免疫系統的防護力只減不增,再加上對於目前肺炎疫情的恐慌,情緒壓力相對更大,在調節免疫方面也會出現狀況,這些內外在因素加起來,便會給病原體一個侵犯人體的好機會,導致各式各樣的疾病發生。


ⓞ 過猶不及的免疫是困擾 平衡才是重要關鍵

不論是中西醫的觀點,都希望免疫系統能維持在調節平衡的狀態,唯有平衡才能預防疾病的發生,過猶不及都不是好現象,太過強盛會導致一些過敏及自體免疫疾病,反之,太過低弱則容易受到細菌病毒的感染,所以,平衡的狀態是最重要的關鍵。

在中醫觀點,常會用調和脾胃的藥來調節身體後天免疫系統,而不一定是一般人所認為的補品藥酒,中醫調節免疫系統針對不同的體質,進行適度的調整,若是屬虛證的體質可用補藥,若是屬實證的體質,則不宜使用補藥,以免火上加油,加重病情,所以不建議一般民眾自行亂進補,當正處於外感邪氣時,若再過度活化免疫可能導致免疫系統錯亂,使症狀更加嚴重,導致後續免疫失調的狀況發生。

在西醫觀點,過度增強免疫力,會讓身體的免疫系統錯亂,分辨不清到底是外來侵入物還是自己的細胞,導致免疫細胞到處亂攻擊,使身體發炎,輕則引起過敏,重則導致自體免疫性疾病,傷及器官,反之,免疫功能若過於低下,身體的抵抗力不足,對外來侵入物毫無招架之力,任其在體內為非作歹,四處發生感染,最後身體無法負荷,後果將不堪想像。我們都知道,人體有七成以上的免疫細胞存在於腸道中,所以近代的觀念,提升保護力,多從腸道保健開始做起。


ⓞ 平衡免疫系統 從腸道保健做起

在中西醫的對照下,不難發現一個共通點,針對身體的免疫調節,多從脾胃腸道著手,中醫講求脾胃的調養,西醫訴求腸道保健,但都是讓吃進去的食物能經過消化吸收,代謝成人體可利用的營養,進而供給維持身體所需,所以做好腸道保健是維持健康的第一要件。

中藥畢竟是藥物,需要經過醫生的處方來進行調理,所以大多數人便轉向訴求迅速便利的保健食品,安全性高,但同樣的,保健食品畢竟不是正規的藥物,可以做為適度的營養補充,卻不建議作為正規療法,若已經發生症狀,還是需要盡速就醫尋求藥物治療,不然耽誤了病情,造成病況惡化,那就太得不償失了!

最後提到腸道保健,我相信不少人都會聯想到近來熱度不減的益生菌,適度補充益生菌,調整體質,輔助調節免疫,益生菌能為我們的健康帶來不少效益,但不要忽略了,除了補充益生菌外,更要注意攝取益生元,就是益生菌的食物,補充足夠的益生元,讓益生菌能順利在腸道定殖,這樣益生菌才能發揮更大的效益,常見的益生元來源主要是膳食纖維及寡糖,五穀類、蔬菜水果、菇類、堅果、大蒜、洋蔥、蜂蜜都是不錯的選擇,另外就是後生元,益生菌其實是定殖在腸道,真正對人體生理產生調節作用的正是一些益生菌的代謝產物,也就是後生元,舉凡維生素、多醣體、酵素都是屬於後生元的範疇,也正是這些小分子活性代謝物,激活並維持著益生菌在體內的生理作用。養好菌的益生元(prebiotics),還有補好菌的益生菌(probiotics),加上顧好菌的後生元(postbiotics),構成「益菌三角」,這是益生菌界嶄新的配方,所有益生菌的精華都齊備,最完整的配方,淳軒真益生菌只為給您及家人最全方位的守護!


ⓞ 延伸閱讀:健康與益生菌

張貼留言

0 留言